Image
Image

走近中药;认识一下山茱萸,它有哪些特点?


2022-10-28 15:27:38

今天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“山茱萸”这味常用中药。

实际上,山茱萸这个名字可能有的人印象不深,但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,那就是枣皮。

可惜的是,枣皮这个名字虽然名气大,却又容易误导人们以为那就是“红枣的皮”。所以,历代中医还是喜欢叫它“山茱萸”。 此外还有蜀枣、鼠矢、鸡足、山萸肉、实枣儿、肉枣、萸肉、药枣等别名。

据《神农本草经》等本草典籍记载,山茱萸性味酸而微温,主要能入肝肾二经,有补肾填精、滋阴敛汗等功用。

从植物属性来说,山茱萸属于山茱萸科植物,入药的部位是山茱萸去核的果实。

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,那就是现在市面上的山茱萸里大多混杂有一些果核。传统本草家认为,山茱萸固摄敛阴,但果核却反而有一定的滑脱之用,所以在使用时最好将果核挑拣出来。

同时,“枣皮”的别名容易误导大家认为它是红枣的外皮,再不济也是某种果实的外皮。其实,之所以其名字里有“皮”,主要是这种果实的果肉干燥后只有薄薄的一层,实际山却是全部的果肉。

总和历代医家对山茱萸的使用经验,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:

1、补虚固脱:

虽然在《雷公炮制》等古代典籍里就有山茱萸补虚固脱的记载,但最推崇的当属清代医家张锡纯。

按照他的说法,“茱萸救脱之功,较参、芪、术更胜哉……救脱之药,当以萸肉第一”。

张锡纯还认为,山茱萸最善于补肝,凡病者气血将散,山茱萸能收敛其气血,从而挽将倾于危难,常与杜仲、巴戟天、胡桃肉等配伍。

比如在一些阴阳两虚导致的喘息、自汗、怔忡、失精、小便失禁、大便滑泻等证候里,张锡纯对山茱萸的用量就高达二两。

2、滋阴敛汗:

山茱萸还能滋阴敛汗,实际上,大多数人更关注它性味偏温,所以常忽视了它滋阴之能。

这是由于山茱萸最善入肝经之故,当足厥阴肝经虚极之时,常见虚汗淋漓,或但热不寒,汗出而热解;有的既发热又出汗,就如同少阳证之寒热往来。

但此时却需从滋补肝阴着手,肝木得滋而寒热自除。这也是《神农本草经》说“山茱萸主寒热”的体现,指的也是肝经虚极引起的寒热。

而山茱萸既能敛汗,又善补肝,常用于肝经虚极、元气欲脱之寒热往来、大汗淋漓之等证。

3、补肝舒肝:
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肝藏血而主筋,七情里的“怒”最容易伤肝。如果肝经受伤,气血虚衰,则筋失所养,常会出现筋脉拘急,麻木不仁,伸曲不利而痛。

又胆中藏相火,肝虚则疏泄失职,气血容易郁于经络之间而为淤为痛,此时并不能单纯地活血化瘀,而应该补肝舒肝并举、补血活血同施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山茱萸主温中,逐寒湿痹”。对于肝虚所致的腰酸腿痛,常与杜仲、桑寄生、续断等配伍以补肝行痹。

4、收敛固涩:

大家更关注山茱萸的“收敛”,其实它也兼开通之力,古代医家常用其以补肺胃中之血络,而不致有留瘀之患。

比如一些久咳不愈而气血上逆之咳血,或肝虚火旺损伤胃络之吐血,山茱萸常与龙骨、牡蛎、三七等配伍。

总而言之,山茱萸是一味常用的中药,其滋补肝肾之用大家说的比较多,但其余三点也是很常用的,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使用它,常能收意想不到之效。

走近中药;认识一下山茱萸,它有哪些特点?


编辑:2022-10-28 15:27:38

今天我们一起来熟悉一下“山茱萸”这味常用中药。

实际上,山茱萸这个名字可能有的人印象不深,但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,那就是枣皮。

可惜的是,枣皮这个名字虽然名气大,却又容易误导人们以为那就是“红枣的皮”。所以,历代中医还是喜欢叫它“山茱萸”。 此外还有蜀枣、鼠矢、鸡足、山萸肉、实枣儿、肉枣、萸肉、药枣等别名。

据《神农本草经》等本草典籍记载,山茱萸性味酸而微温,主要能入肝肾二经,有补肾填精、滋阴敛汗等功用。

从植物属性来说,山茱萸属于山茱萸科植物,入药的部位是山茱萸去核的果实。

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,那就是现在市面上的山茱萸里大多混杂有一些果核。传统本草家认为,山茱萸固摄敛阴,但果核却反而有一定的滑脱之用,所以在使用时最好将果核挑拣出来。

同时,“枣皮”的别名容易误导大家认为它是红枣的外皮,再不济也是某种果实的外皮。其实,之所以其名字里有“皮”,主要是这种果实的果肉干燥后只有薄薄的一层,实际山却是全部的果肉。

总和历代医家对山茱萸的使用经验,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:

1、补虚固脱:

虽然在《雷公炮制》等古代典籍里就有山茱萸补虚固脱的记载,但最推崇的当属清代医家张锡纯。

按照他的说法,“茱萸救脱之功,较参、芪、术更胜哉……救脱之药,当以萸肉第一”。

张锡纯还认为,山茱萸最善于补肝,凡病者气血将散,山茱萸能收敛其气血,从而挽将倾于危难,常与杜仲、巴戟天、胡桃肉等配伍。

比如在一些阴阳两虚导致的喘息、自汗、怔忡、失精、小便失禁、大便滑泻等证候里,张锡纯对山茱萸的用量就高达二两。

2、滋阴敛汗:

山茱萸还能滋阴敛汗,实际上,大多数人更关注它性味偏温,所以常忽视了它滋阴之能。

这是由于山茱萸最善入肝经之故,当足厥阴肝经虚极之时,常见虚汗淋漓,或但热不寒,汗出而热解;有的既发热又出汗,就如同少阳证之寒热往来。

但此时却需从滋补肝阴着手,肝木得滋而寒热自除。这也是《神农本草经》说“山茱萸主寒热”的体现,指的也是肝经虚极引起的寒热。

而山茱萸既能敛汗,又善补肝,常用于肝经虚极、元气欲脱之寒热往来、大汗淋漓之等证。

3、补肝舒肝:
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肝藏血而主筋,七情里的“怒”最容易伤肝。如果肝经受伤,气血虚衰,则筋失所养,常会出现筋脉拘急,麻木不仁,伸曲不利而痛。

又胆中藏相火,肝虚则疏泄失职,气血容易郁于经络之间而为淤为痛,此时并不能单纯地活血化瘀,而应该补肝舒肝并举、补血活血同施。

《神农本草经》:“山茱萸主温中,逐寒湿痹”。对于肝虚所致的腰酸腿痛,常与杜仲、桑寄生、续断等配伍以补肝行痹。

4、收敛固涩:

大家更关注山茱萸的“收敛”,其实它也兼开通之力,古代医家常用其以补肺胃中之血络,而不致有留瘀之患。

比如一些久咳不愈而气血上逆之咳血,或肝虚火旺损伤胃络之吐血,山茱萸常与龙骨、牡蛎、三七等配伍。

总而言之,山茱萸是一味常用的中药,其滋补肝肾之用大家说的比较多,但其余三点也是很常用的,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使用它,常能收意想不到之效。

Image

Copyright ©山西福南春山茱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备案号:晋ICP备2022010227号-2 技术支持:龙采科技集团

Image
山西福南春山茱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备案号:晋ICP备********号